「山旮旯」的村莊(之三)

蛤塘:現代愚公重建家園

 

陳一年

 

     上回我從荔枝窩步行至梅子林,卻在梅子林逗留太久,趕不及去蛤塘村,只好留待下次再跑一趟。進荔枝窩的渡輪在週末和公眾假期才開航,好不容易待到另一個週末,乘船到荔枝窩後,再走半個多小時山路,終於來到比梅子林更為「山旮旯」的蛤塘村。

世外桃源山居圖

     坐落在吊燈籠山半腰的蛤塘村,迎面展現一幅美好的世外桃源山居圖。蛤塘的寨門,是由3棵濃蔭大樹結成的天然「山門」,大樹上懸掛一道標語赫然入目:「蛤塘山寨,人間仙景,風光如畫」。穿過一道花園欄柵,就是被花果園林圍繞的村莊;樸素的村宅,牆壁上畫?有趣的壁畫,更是引人入勝。

     蛤塘村是一個有逾120年歷史的客家村落,由范姓人組成。蛤塘人的先祖原籍廣東清遠,遷入此地之初,取村名為桔塘,後來又改名為蛤塘。據解釋,客家人稱青蛙為「蛤蟆」,「蛤塘」即是指青蛙出沒的池塘。

     蛤塘村跟梅子林村一樣,村民在半個世紀前各散東西,移入市區或僑居海外,村莊荒廢,一度被森林吞沒;如今又在回流村民的刻苦重建下回復生氣。

     原居民范運發(發哥)回鄉重建家園的經歷,是蛤塘村最動人的故事。

     在15歲那年,范運發跟長輩遷入市區生活,做過工廠、洋服,後來又學了一門做西餅麵包的手藝,再飄洋過海到荷蘭謀生。

     十多年前,他日漸萌生思鄉之情,帶妻子回歸故里。不料,昔日的小村早已荒廢,連祖屋也變成頹垣敗瓦。為了尋回昔日的鄉土情懷,他決心重建家園。

     發哥夫妻暫住在叔公的破屋,動手搭建自己的房子。重建的勞作極其艱辛,發哥和發嫂把每袋過百斤重的水泥,從荔枝窩碼頭沿山路,用木頭手推車一袋袋運上山,猶如螞蟻搬家。一年間總共運了125包水泥上山。又從廢墟籌集磚頭砌牆。雖然過去沒有幹過建築,但憑心靈手巧,經過幾年辛勞,終於重建家園。

     在無水無電的村落定居,初期的生活極其艱難。沒有生活用水,發哥沿舊水管找到已被枯藤老樹掩沒的水池,清理乾淨之後,又把破水喉換新,才解決了水源。沒有電,最初的全靠煤油燈照明,後來又自力更生舖設太陽能板取電。直到2019年5月28日,斷電40年的梅子林及蛤塘終於重新有電力供應。這是「永續鄉村」的必要條件。目前他們是村內唯一的常住戶,並且擔任村莊的管家。

發記士多成為地標

     十多年來獨自復村的辛勞,換來今天的成就感。發哥的自家果園出產檸檬、龍眼、荔枝、木瓜、年桔等,也有菜田,過?自給自足的生活。如今,蛤塘「發哥士多」口碑在外,是遠足行山遊人樂意逗留之處。在這裡,可以享受客家風味菜,感受山中人家的鄉土生活。
    

     發哥習慣清靜的生活,不想村子成為新景點而引來大量人流,但求村莊維持原狀,留給原居民有日會回歸故里,重拾昔日的鄉野生活情趣,並且讓有緣經過的行山客享用他們夫婦親手做的風味小食。

     「發記士多」提供的飲食饒有風味。一方面保留是傳統客家菜原味道;另一方面是「海歸麵包師」的烤麵包,無論菠蘿包、豬仔包、老婆餅、鹹蛋酥、皮蛋酥、肉餡烤餅都有一手,在深山野林中竟可嘗到如此新鮮的包點,確實令人驚訝。

     我和朋友在發記吃了一頓午飯,其中有客家名菜鹽焗雞和極新鮮的青菜,真是齒頰留香!又買了鹹蛋酥、皮蛋酥、肉餡烤餅,帶回去與家人共享。

     蛤塘村從來不通汽車,過去人跡罕至,因此如同邊境禁區許多村莊一樣,保持古老客家村落的舊貌。屋內保存一些見證歷史的遺物,包括月份牌、火水油燈等,其中的舊報紙、老日曆,已是1981年之物,憑此推斷,蛤塘客家鄉民正是在1981年大批別井離鄉。

     客家人較重家庭倫理觀念,遠在外地的蛤塘村原居民每逢節日會託在地的鄉親回來掛紅紙。2004年寒冬,移居英倫的村民回來為進行整頓老村舊室、重立范氏宗祠。現在,管理宗祠和上供正是發哥日常工作之一,他把宗祠打理得井井有條。

★ 深山老林中的蛤塘村,遠處是梅子林

★ 三棵大樹連結成蛤塘村的山門

 

★行山客走進花園般的蛤塘村

★ 發哥和發嫂做的麵包引人垂涎

★ 牆壁上發哥及他的貓狗,成為「發哥士多」的生招牌

 

★ 這幅生動的壁畫,是出自吉澳島「海歸」朋友的手筆

★ 蛤塘的范氏宗祠內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