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樹老宅有奇觀

陳一年

 

 

    不要以為香港真的是俗稱的「彈丸之地」,在香港新界有廣大的郊野和鄉村,面積比被譽為「國際大都會」的市區大得多 ,約佔了全港土地面積的70%。那些鄉村長期在滄海桑田的變遷中。

    當我漫步舊村落,就會追尋其變遷?跡,欣賞其滄桑之美,感受到視覺震撼。年華老去的鄉村有許多令人迷戀的故事,因為行將消逝而更顯可貴。還有一些古樹莽根與老屋糾纏擁抱的景象,成為震撼視覺的奇觀。

「錦田樹屋」訴說「海禁」滄桑故事

    錦田六圍(吉慶圍、永隆圍、泰康圍、南圍、北圍和新圍等圍村)中,水尾村的「錦田樹屋」是最獨特的一處鄉土風景。這是一棵結構複雜的巨大榕樹,可謂「獨木成林」;它因保有多項「香港之最」的紀錄而列為「香港名樹」之首;更特別的是,巨大樹身包圍了一座古老石屋,生動地展示了自然界中奇特的「絞殺」生態。

    水尾村位於錦田河以北,舊稱「北圍」,與舊稱「南圍」的水頭村相鄰。這棵古榕樹兀立在村邊,屬於細葉榕,在香港《古樹名木冊》編號LCSD YL/6。樹幹直徑達6米,是香港之最;高度為16.5米;樹幹和數不清的氣根支撐起巨大的樹冠,樹冠寬闊達42米,這是與大埔社山村樟樹並列首位的香港紀錄。

    現在,水尾村人誰也說不清錦田古榕的年歲,只是對被巨榕吞噬的石屋有不少傳說。據說,古屋是明朝晚期由錦田鄧氏族人所建,大約有400年歷史了。石屋設計為兩進三間,以兩層青磚砌成夾牆,花崗石的門框;這種結構成本較高,但在炎熱潮濕的南方,能起到冬暖夏涼和防潮的作用。如今,古屋只留下了一些殘牆和門框,它的破敗,見證了清朝實施「遷海令」的一段辛酸歷史。

    話說清朝初期,明朝遺臣鄭成功在台灣揭竿而起,建立了對抗滿清的鄭氏王朝。清廷為了防止沿海居民接濟鄭家軍,在康熙元年(1662年)頒布一道《遷海令》,命令沿海居民向內陸遷徙50里。沿海居民不得不離鄉別井,富饒的錦田進入了荒廢百年的日子。人去樓空的古屋,逐漸被榕樹的氣根盤繞、吞併,形成了奇特的「樹屋」。

    水尾村和水頭村是香港鄧氏族人的重要聚居地,因此保留有大量古蹟。在錦田樹屋北面,有天后宮、水尾村公所;南面,有清樂鄧公祠(又稱思成堂)、長春園和留耕堂等。還有著名的法定古蹟「周王二公書院」。「周王二公」是兩廣總督周有德和廣東巡撫王來任,他們當年體恤沿海百姓飽受海禁遷民之苦,聯名上書朝廷要求解除禁令,成功終結了海禁的歷史,沿海居民世世代代感恩戴德。

吉澳島「古樹抱老宅」奇景

    位於新界東北水域的吉澳島,也是一個以「樹屋」聞名的地方。島嶼面積2.35平方公里,形狀呈「之」字型,形成蜿蜒曲回的岸線和蔚藍的海灣。島上保留了漁村風貌和恬靜的自然氣息。

    從海島西邊的碼頭登岸,走進吉澳大街。「大街」僅長675米,早在18世紀末期已經存在。吉澳的全盛時期是在1950至1960年代,不少漁民聚集在這裡謀生,人氣最旺時曾經有上萬人聚居島上。

    由於吉澳島交通很不方便,唯一來往該島的渡船需要經香港禁區沙頭角碼頭登岸,加上後來周圍海域漁獲減少,漁農業走向式微,島民陸續離鄉別井到港九市區或海外謀生,如今,吉澳只留下約50個常住島民。

    隨本土生態旅遊興起,吉澳島成為受市民喜愛的鄉土旅遊點。頗有滄桑之美的村景耐人尋味:一些廢棄多年的古老大屋,與濃蔭大樹和野藤荒草相伴。那些攀牆的樹多數是榕樹,是香港生命力特強的原生樹種,它們的種子隨「風媒」或「蟲媒」飛揚,落在磚塊的隙縫中生根發芽;尤其是那些蒼髯般的氣根,能牢牢纏繞?古屋,仿佛在吶喊:「海枯石爛不變心」!

★ 「錦田樹屋」的樹身直徑達6米,樹冠闊42米,為香港巨樹之首

★ 遊客到吉澳島觀光,都喜歡同巨大的榕根合照

★ 吉澳的這座老屋,被榕樹氣根纏抱得難解難分

 

★ 筆者到水尾村拍攝「錦田樹屋」

★ 錦田水尾村是香港鄧氏族人的重要聚居地,此圖右方的大樹裡,就是著名的景點「錦田樹屋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