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北濕地大觀(之三) 南生圍、聯興圍:滄海桑田變勝景 陳一年 |
|
新界西北濕地中,名聲最大的要數南生圍。使南生圍名振全港的是2003年的「小灣鱷」事件:山貝河中發現一條小鱷魚,成為香港盛極一時的話題,「名星效應」引起南生圍的訪客激增。 其實南生圍必有超群之貌,才能使人喜愛。這片被錦田河及山貝河蜿蜒包圍的濕地,是雀鳥歡聚嬉戲的天堂。那裡有綠林芳草、魚塘濕地、小橋流水、村野小屋……處處見勝景,自然吸引許多遊客和攝影愛好者,來休閑、觀鳥和拍照。 基圍魚塘的前世今生 不說你不知,在百年之前,南生圍還沒有出世,這地方只是一片人跡罕至的灘塗。 當時,香港新界的村落多以務農為業,養殖塘魚只是微不足道的副業,而飼養的多是屬鯉科的淡水魚。 瀕臨新界西北後海灣的元朗平原,得益於珠江、深圳河和元朗一帶的河流帶來的沉積物,海岸線逐漸向外拓展。濱海居民,譬如山貝村、橫洲、南生圍等,早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,就有意識地築壆、圍海造地,以獲取更多土地滿足人口增長的需要。不過要把鹽分過高的灘塗濕地變成可種植的土地,還需要經歷漫長的淡化過程。人們通常在新拓展土地上種植鹹水草及鹹水稻,或者設置水閘借潮水把魚蝦蟹苗沖入基圍養殖。一些臨海村落的人嘗試建造鹹淡水魚塘,從近海捕捉魚苗(最常見是烏頭),投入魚塘中飼養。這種養殖法飼養出的烏頭,味道尤為鮮美,因此成為後海灣地區的特產。 由於後海灣地區,種植稻米的收益不及養魚的三分之一,所以不少人投入塘魚養殖。 「南生圍」的滄桑 南生圍位於新界元朗橫洲的東面,百年前仍是在內後海灣的荒僻灘塗。1927年,這片灘塗被人在開出了一小片魚塘;到1940年代,灘塗已變成大面積的基圍和稻田。據說魚塘和基圍為胡福駢家族所有,雇用伙記打理漁農事務。 大約1938年,胡家從新加坡引進大量桉樹移栽在基圍壆上,以鞏固基壆;又種了許多番石榴樹,出產名種「胭脂紅」,年產量多達500擔。 胡福駢出身名門,祖父是在新加坡任三國領事的僑商胡南生。胡福駢為了紀念祖父,將這片土地命名為「南生圍」。 隨?元朗新市鎮及後來的天水圍新市鎮發展,周邊大片魚塘默默消失。1991年,發展商計劃在南生圍興建住宅,南生圍的魚塘時代自此劃上休止符。不過,近年在社會環保意識高漲的壓力下,「保育濕地」成為申請綜合發展的條件。 到南生圍、聯興圍去,珍惜一草一木 南生圍裡有許多高聳的赤桉樹和蘆葦茂盛的魚塘,成為攝影勝地。山貝河至今保留極具特色的交通工具——橫水渡,如果你從元朗乘車來,可以在這裡過渡,踏入南生圍。 在南生圍之南穿越大片桉樹和蘆葦野地,就是聯興圍。一般人遊覽了聯興圍也矇然不知,以為還是在南生圍。我過去每次到南生圍幾乎都會「走過界」遊了聯興圍。直到2015年春,去拍攝聯興圍花炮會的慶典,才弄明白聯興圍是南生圍的「鄰里」。 現在所見,聯興圍保留的魚塘好像比南生圍多。還有荷塘呢!我們與主人熟絡了,從荷花盛開的季節,拍到殘荷料峭。
★ 南生圍和聯興圍之間,覆蓋大片蘆葦野地 |
|
★ 南生圍和聯興圍都有不少魚塘 |
★ 聯興圍不但有魚塘,還有荷花池 |
★ 山貝河的橫水渡,不少人由此乘船踏入南生圍 |
★ 情人橋是南生圍的地標景點,吸引了一對對情侶到這裡「雀橋相會」 |
★ 茂密的桉樹林是南生圍和聯興圍的代表景觀 |
★ 聯興圍花炮會50週年慶典,村民們舞龍慶祝,圖為「龍飲水」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