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菴路走丹桂村和山下村

三人行

 

 

    元朗鳳翔路乘三十九號小巴往公菴,尾站落車。公菴指山上的禪師寺,先走一段村道,再步行梯級而上,路經涼亭。山坡巨巖上有危石,好像快要墜下,迅速步過,很快到達禪師寺,位於一列村舍中,寺旁右方上登紅水山。

    上登紅水山路徑,全程木方梯級,兩條鐵枝,撐起木方,踏步而上。有些木方泥土被沖走,上落小心,至頂坳位,有電訊建築物。紅水山在望,路徑直走山頂,高二九七米,又稱公菴山,觀賞元朗最佳地點,行程已走一半。

    最多人行左方的黃泥路,下走小山崗。崗上堆起巨型巖石,可登臨,前望皆景。左方屯門,右方元朗,前面天水圍,下望丹桂村。景物無盡,視野廣遠,別山所無。此山何名?眾稱「丹桂山」,高約二百二十米,全線焦點。

    賞景完畢,下山路線,異常隱蔽,就在巨石旁西向斜落。穿越小段叢林地帶,路徑模糊,下接山路,稍落,竟有布滿工程機械之工地。再落,又有長鐵梯呈現。鐵梯下全是沙石暴露無草的急坡,無法行走,唯有走在鐵梯上。

    該地沙石山坡面積闊大,雨水長期沖刷形成,愈流愈闊,沙石遍布,寸草不生。長鐵梯為運送施工機械而設,可能為改善該區亂石荒山而展開。希望不久將來,惡劣環境消失,滿山翠綠,上落路徑暢通,廣大行山者所願望。

    鐵梯不短,長約千米,工程巨大,前所未見。山上施工,類似工程少有。鐵梯轉向東,亦有舒緩山路轉向西,若西行一段平路,下梯級,落丹桂村,小巴歸程。時間尚早,鐵梯轉彎後,山勢平緩,改行泥路,下走唐人新村。

    鐵梯轉彎後,山勢稍平,山坡居高臨下,遠方景物,全收眼底。下方丹桂村水庫,一層層的人造斜坡,清晰可見。高地人群聚集,作早操,閑談,看來是丹桂村民的晨運地,他們由山腳居所上來,只此一帶,是他們的天地。

    丹桂村往唐人新村,近年新路線,丹桂村沿水庫路北行,穿過行車橋底,在山坡梯級上走,步行一段水庫路,左有橫置欄桿勿進。轉右而上,路盡大閘,沿左方梯級登山至頂,行一段平坦山路,便到達長鐵梯東走泥石路。

    低地黃泥路比較高山路平緩很多,兩邊密林,步行無礙,全程幽深靜寂,很快走到朗漢路,朗漢路由元朗青山公路的朗天路延續南行上來,路旁大水坑,初段分隔唐人新村和山下村,尾段再上山坡,中途高位,連接泥石路。

    泥石路轉走朗漢路,雖是行車路,破損嚴重,兩邊廠房,路上泊滿汽車,多重型車輛上落。行進要小心,走到中途橫行的「朗漢小路」,左往唐人新村,右去山下村,直行又是破爛車路。兩邊都不去,可直走青山公路歸程。

    朗漢小路東走,橫過水坑,先遊山下村。遠方來到四處看,步過鄉郊村道,彎曲狹窄小巷。由西走東,中部一線小型車路,很多三層高的村屋落成,善價而估。此地地勢廣闊平坦,可能是昔日農田,由東返西,回山下西部。

    山下原稱山廈,廈字難寫,改稱山下。山下村一大特色,西部多舊屋,東部全新屋。西部新舊村屋混雜,農田耕地沒有了,廟宇祠堂古炮還在,步行橫街窄巷,身處古老屋群中,像回到昔日農耕時代,時光倒退百多二百年。

    走到廣場小巴站乘車歸去。公菴路,丹桂村,山下村,三地鼎足而立。丹桂村起行,往走山下村,步遊小山崗,路短好行。公菴路起程,登遊紅水山和丹桂山,跨山越嶺,叢林滿谷,惡劣沙石山路,行程路遠和較難應付了。